欢迎您, gdsuper
  • 进入后台
  • 退出登录
首页
服务动态
服务资源
粤企政策通
服务体系
  • 各级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
  • 各地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 各地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
常用知识
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地方信息

茂名五链齐铺展 产业向新跃

2024-04-11 来源: 南方日报

  欣旺达电白基地一期项目已经建成投产。何伟 摄


   “小到手机外壳、眼镜架这些生活用品,大到潜水器、航空母舰这些大国重器,钛材料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茂名高新区华南钛谷基地展厅,讲解员正向观众介绍钛锆新材料。

  华南钛谷在去年底动工建设,将是全国首个从钛矿、人造金红石到钛材以及钛下游产业的全钛产业链生态圈。

  茂名靠石化制造业起家、发家,也必须靠制造业当家、兴家。一年来,一批代表新技术新模式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深刻影响茂名未来:东华能源一期(Ⅰ)3套装置、欣旺达汽车电子项目相继投产;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华南钛谷项目动工建设;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雏形初现……

  依托茂名石化、零碳产业园、欣旺达电白基地、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华南钛谷五大链主项目引领,茂名着力推进“五链共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版图不断壮大。

  ●刘栋铭 卓剑斯

  五链共建 制造业家底增添新“家当”

  2023年,注定是茂名不平凡的一年。抓平台、兴产业是这一年的主题词。

  茂名市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成为省重点支持的5个主平台之一。这意味着,茂名承接产业转移未来几年将迎来政策叠加机遇期。

  这一年,茂名靠制造业起家的基因薪火相传,制造业家底中又添了新“家当”——“五链共建”开启新篇。

  ——历经五年不懈争取,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终获国家审批并开工建设,石化“老树”长“新芽”。

  项目的启动为茂名石化升链打开了新的空间。茂名将加快完成升级改造项目范围内搬迁安置工程,强化土地腾挪归并,及早谋划布局中下游产业链,推动原材料在茂名“吃干榨净”。

  ——东华能源首期3套装置建成投产,零碳产业园雏形初现。

  东华能源茂名项目的投产,为零碳产业园建链打下基础。茂名将以东华能源、中核绿能、原油制化学品项目“三位一体”,立足产业的经济逻辑、零碳逻辑、高温高压蒸汽梯次利用逻辑,构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集群。

  ——欣旺达电白基地开园,汽车电子项目在短短10个月内实现建成投产。

  欣旺达电白基地建成投产,为其延链锚定了高起点。目前,茂名正在推进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引入汽车仪表生产等关联产业项目,形成汽车电子应用产业集群。

  ——华南钛谷、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加紧建设,一批新质生产力蓄积成新动能。

  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从无到有,具备拓链的有利条件。茂名在此谋划独立电站、锂电池电解液、正极材料等项目,打造“材料—电芯—电池—应用—回收利用”全产业链,形成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线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示范园。

  去年底动工建设的华南钛谷,依托其壮链,带动钛下游产业及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打造钛锆新材料产业集群。这将是全国首个从钛矿、人造金红石到钛材以及钛下游产业的全钛产业链生态圈。

  五链齐铺展,茂名的产业根基扎得更牢,制造业当家更有底气。

  以新提质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在茂名高新区,清研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一期引进的清荷光刻胶新材料项目即将建成。

  作为主要面向半导体IC和面板的电子级新材料和生物健康新材料领域加速基地,清研通过引入新的高端国产替代项目进行孵化加速,落地茂名高新区进行大批量生产,实现高端科研成果在茂名开花结果。

  “我们的企业创新能力强、孵化前景好,已达到中试及小规模生产水平,而且是国产替代‘卡脖子’新材料项目,通过在高新区的加速落地,希望争取在光刻胶材料领域中大幅度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清荷公司负责人说。

  科技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动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产业出题,科技答题”,产业链与创新链无缝对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东华能源在烷烃综合利用项目首期工程投产后,马不停蹄加快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建设高分子和特性材料研发中心,以聚丙烯和氢能高效利用为“链主”,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链、强链、补链,打造高端研发、产业配套基地。据悉,目前该中心联动山东大学合作碳纤维研究院、联动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特性材料研究院,为“零碳产业园”建链提供科技支撑。

  在欣旺达电白基地,上板、PCB清洁、锡膏印刷等许多工艺全部由设备自动操作自主完成。未来将重点逐鹿新能源汽车电子智能制造产业,致力打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世界级“灯塔工厂”。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茂名石化产业是“过来人”。从茂名石化工业数次重大跨越来看,科技变革与产业创新都发挥了领头羊的关键作用。如今,这家有近70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在科技创新引领下焕发勃勃生机,彰显了创新发展赋能产业的强大力量。

  “以新提质”快马加鞭。去年,茂名41家企业“小升规”,15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增2个省重点实验室,新培育国家“小巨人”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3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10家。

  招大引强 谋项目建圈强链集聚成群

  3月12日,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又迎来2个项目签署合作意向书。至此,由电白区主导洽谈引进近20家新能源及相关产业企业,计划投资总额超30亿元。

  谋项目、引项目,方能做实“五链共建”。2月1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当天下午,茂名市委就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五链共建”工作。针对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提出靶向招商引资,瞄准欣旺达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定点招商、敲门招商、精准招商,大力引进带动力大、成长性好的优质项目,领航园区起势发展、建圈强链、集聚成群。

  聚焦产业链条开展精准招商。2月中旬,茂名市招商考察团赴东莞市、深圳市,就认真贯彻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走访企业、看望乡贤、洽谈合作,瞄准“五链共建”开展招商考察活动。考察团推介茂名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招商政策,洽谈了解企业生产运营、产业布局、投资意向,商讨推动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产业合作。

  为兑现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环境的承诺,茂名已经启动实施制造业四大工程。包括实施五链延展提升工程、中小企业扶壮工程、重大平台提能工程、营商环境攻坚工程。这是覆盖“产业、企业、平台、环境”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勃发制造业当家的势能,挺起茂名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破题区域协调发展,广东在全省谋划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去年6月,佛山市派出佛茂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下称“佛茂指挥部”)来到茂名,助力茂名产业实现大发展,缩小与珠三角的产业差距。

  入驻以来,佛茂指挥部发挥佛茂两地优势,将佛山品牌、制造和茂名的市场、禀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借鉴佛山的成熟经验,探索通过“5个机制+1个中心”,优化提升合作园政务服务环境。如今,招引申菱环境、中财管道、中城大有等19个项目落地,计划总投资55.92亿元。

  成绩单

  ◎2023年茂名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87.22亿元,增长3.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

  ◎党政“一把手”带头赴大湾区、长三角以及沙特等地敲门招商,新引进超亿元项目53个

  ◎41家企业“小升规”,15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新增2个省重点实验室,新培育国家“小巨人”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3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10家

  共富样本

 “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全链条发展

  做优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近年来,茂名以“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茂名农业优质高效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已形成荔枝、化橘红等2个超百亿元,龙眼、沉香、三华李、罗非鱼4个超50亿元的产业矩阵。

  茂名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荔枝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约占全国1/4,有妃子笑、桂味、白糖罂等40多个优质品种,年产量近60万吨,年产值超70亿元。

  茂名还是广东最大的龙眼产区,2021年茂名市龙眼种植面积76.14万亩,产量41.48万吨,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龙眼产业的人员超过100万人。

  化橘红为化州市独有资源,是广东首批立法保护的岭南中药材,目前化州全市种植面积11.3万亩,全产业链总产值49亿元,带动从事化橘红产业人员35万人。

  沉香是电白区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全国最大,种植历史悠久,电白素有“中国沉香之乡”美誉,目前全区共有沉香林面积10万亩,年产值突破30亿元。

  三华李是信宜市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目前,信宜三华李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其中钱排镇三华李面积超10万亩,被誉为“中国三华李第一镇”。

  茂名还是中国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有“中国罗非鱼之都”之称。全市罗非鱼养殖面积约26万亩,产量23.13万吨,约占全省罗非鱼总产量1/3,综合总产值69.7亿元。

  打造高凉菜系品牌是茂名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随着高凉菜培训基地、博物馆的建成投用,高凉菜名菜、名店的评选牵引,高凉菜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文化旅游消费,助力“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

  如今,从发展荔枝特色产业到“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全链条做优,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2023年,茂名荔枝鲜果销售收入90亿元,增长10%,荔枝加工产业持续延链拓链。“荔枝之乡”声名远播,带动“五棵树一条鱼”总产值约527亿元。

  茂名市市长王雄飞:

  以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创新

  “2023年是茂名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茂名视察,对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出殷切期望。”近日,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雄飞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茂名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起省委赋予“在市域发展、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的重大使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茂名实践。

   南方日报:着眼制造业当家,茂名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王雄飞:茂名聚焦制造业当家,着力在招大引强中加速动能转换,重点围绕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补链延链强链。2023年,投资超300亿元的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正式开工,东华能源烷烃利用项目一期、欣捷安汽车电子一期等链主企业项目投产,一批代表新技术新模式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茂名主平台成为全省5个重点支持的主平台之一。

   2024年,茂名朝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的目标奋进,新兴产业是茂名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茂名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用好对口帮扶资源,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力做好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延链补链、产业转移承接、产业升级改造四篇文章,重点依托茂名石化、零碳产业园、欣旺达电白基地、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华南钛谷五大链主企业和项目,扎实推进“五链共建”,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让制造业当家名副其实。

   南方日报:实施“百千万工程”,茂名如何加力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王雄飞:2023年,茂名坚持做强产业支撑、做好城镇配套、做优城乡环境、做实改革创新、做足力量协同,推进“百千万工程”开局良好。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次现场会在茂名召开,茂名2县7镇59村被列为“全省典型”,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6%,“美丽宜居村”超过70%。

   与此同时,我们抢抓2025年广湛高铁建成通车、2026年省运会在茂名举办的“两大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茂名新城建设,用心用情办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托育等一批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逐步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2023年,茂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今年是推动“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的关键一年,我们将着力在“产业兴、科教兴、民生兴”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持续推进城市扩容提质,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提升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水平,让广大父老乡亲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增收入、得实惠,不辜负“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殷殷嘱托。


最新文章
  •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
  • “专精特新”资本市场系列培训
  •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 小微企业金融知识普及专栏
  • 2020年10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
  • 2020年10月财政收支情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五公开|法律声明
指导单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广州市连新路11号 联系电话:968115 投诉侵权电话:020-83378957
E-mail:gdsme968115@gdei.gov.cn
粤ICP备05072190号-4

茂名五链齐铺展 产业向新跃

2024-04-11
来源:
0

  欣旺达电白基地一期项目已经建成投产。何伟 摄


   “小到手机外壳、眼镜架这些生活用品,大到潜水器、航空母舰这些大国重器,钛材料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茂名高新区华南钛谷基地展厅,讲解员正向观众介绍钛锆新材料。

  华南钛谷在去年底动工建设,将是全国首个从钛矿、人造金红石到钛材以及钛下游产业的全钛产业链生态圈。

  茂名靠石化制造业起家、发家,也必须靠制造业当家、兴家。一年来,一批代表新技术新模式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深刻影响茂名未来:东华能源一期(Ⅰ)3套装置、欣旺达汽车电子项目相继投产;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华南钛谷项目动工建设;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雏形初现……

  依托茂名石化、零碳产业园、欣旺达电白基地、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华南钛谷五大链主项目引领,茂名着力推进“五链共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版图不断壮大。

  ●刘栋铭 卓剑斯

  五链共建 制造业家底增添新“家当”

  2023年,注定是茂名不平凡的一年。抓平台、兴产业是这一年的主题词。

  茂名市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成为省重点支持的5个主平台之一。这意味着,茂名承接产业转移未来几年将迎来政策叠加机遇期。

  这一年,茂名靠制造业起家的基因薪火相传,制造业家底中又添了新“家当”——“五链共建”开启新篇。

  ——历经五年不懈争取,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终获国家审批并开工建设,石化“老树”长“新芽”。

  项目的启动为茂名石化升链打开了新的空间。茂名将加快完成升级改造项目范围内搬迁安置工程,强化土地腾挪归并,及早谋划布局中下游产业链,推动原材料在茂名“吃干榨净”。

  ——东华能源首期3套装置建成投产,零碳产业园雏形初现。

  东华能源茂名项目的投产,为零碳产业园建链打下基础。茂名将以东华能源、中核绿能、原油制化学品项目“三位一体”,立足产业的经济逻辑、零碳逻辑、高温高压蒸汽梯次利用逻辑,构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集群。

  ——欣旺达电白基地开园,汽车电子项目在短短10个月内实现建成投产。

  欣旺达电白基地建成投产,为其延链锚定了高起点。目前,茂名正在推进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引入汽车仪表生产等关联产业项目,形成汽车电子应用产业集群。

  ——华南钛谷、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加紧建设,一批新质生产力蓄积成新动能。

  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从无到有,具备拓链的有利条件。茂名在此谋划独立电站、锂电池电解液、正极材料等项目,打造“材料—电芯—电池—应用—回收利用”全产业链,形成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线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示范园。

  去年底动工建设的华南钛谷,依托其壮链,带动钛下游产业及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打造钛锆新材料产业集群。这将是全国首个从钛矿、人造金红石到钛材以及钛下游产业的全钛产业链生态圈。

  五链齐铺展,茂名的产业根基扎得更牢,制造业当家更有底气。

  以新提质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在茂名高新区,清研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一期引进的清荷光刻胶新材料项目即将建成。

  作为主要面向半导体IC和面板的电子级新材料和生物健康新材料领域加速基地,清研通过引入新的高端国产替代项目进行孵化加速,落地茂名高新区进行大批量生产,实现高端科研成果在茂名开花结果。

  “我们的企业创新能力强、孵化前景好,已达到中试及小规模生产水平,而且是国产替代‘卡脖子’新材料项目,通过在高新区的加速落地,希望争取在光刻胶材料领域中大幅度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清荷公司负责人说。

  科技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动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产业出题,科技答题”,产业链与创新链无缝对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东华能源在烷烃综合利用项目首期工程投产后,马不停蹄加快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建设高分子和特性材料研发中心,以聚丙烯和氢能高效利用为“链主”,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链、强链、补链,打造高端研发、产业配套基地。据悉,目前该中心联动山东大学合作碳纤维研究院、联动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特性材料研究院,为“零碳产业园”建链提供科技支撑。

  在欣旺达电白基地,上板、PCB清洁、锡膏印刷等许多工艺全部由设备自动操作自主完成。未来将重点逐鹿新能源汽车电子智能制造产业,致力打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世界级“灯塔工厂”。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茂名石化产业是“过来人”。从茂名石化工业数次重大跨越来看,科技变革与产业创新都发挥了领头羊的关键作用。如今,这家有近70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在科技创新引领下焕发勃勃生机,彰显了创新发展赋能产业的强大力量。

  “以新提质”快马加鞭。去年,茂名41家企业“小升规”,15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增2个省重点实验室,新培育国家“小巨人”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3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10家。

  招大引强 谋项目建圈强链集聚成群

  3月12日,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又迎来2个项目签署合作意向书。至此,由电白区主导洽谈引进近20家新能源及相关产业企业,计划投资总额超30亿元。

  谋项目、引项目,方能做实“五链共建”。2月1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当天下午,茂名市委就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五链共建”工作。针对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提出靶向招商引资,瞄准欣旺达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定点招商、敲门招商、精准招商,大力引进带动力大、成长性好的优质项目,领航园区起势发展、建圈强链、集聚成群。

  聚焦产业链条开展精准招商。2月中旬,茂名市招商考察团赴东莞市、深圳市,就认真贯彻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走访企业、看望乡贤、洽谈合作,瞄准“五链共建”开展招商考察活动。考察团推介茂名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招商政策,洽谈了解企业生产运营、产业布局、投资意向,商讨推动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产业合作。

  为兑现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环境的承诺,茂名已经启动实施制造业四大工程。包括实施五链延展提升工程、中小企业扶壮工程、重大平台提能工程、营商环境攻坚工程。这是覆盖“产业、企业、平台、环境”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勃发制造业当家的势能,挺起茂名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破题区域协调发展,广东在全省谋划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去年6月,佛山市派出佛茂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下称“佛茂指挥部”)来到茂名,助力茂名产业实现大发展,缩小与珠三角的产业差距。

  入驻以来,佛茂指挥部发挥佛茂两地优势,将佛山品牌、制造和茂名的市场、禀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借鉴佛山的成熟经验,探索通过“5个机制+1个中心”,优化提升合作园政务服务环境。如今,招引申菱环境、中财管道、中城大有等19个项目落地,计划总投资55.92亿元。

  成绩单

  ◎2023年茂名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87.22亿元,增长3.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

  ◎党政“一把手”带头赴大湾区、长三角以及沙特等地敲门招商,新引进超亿元项目53个

  ◎41家企业“小升规”,15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新增2个省重点实验室,新培育国家“小巨人”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3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10家

  共富样本

 “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全链条发展

  做优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近年来,茂名以“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茂名农业优质高效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已形成荔枝、化橘红等2个超百亿元,龙眼、沉香、三华李、罗非鱼4个超50亿元的产业矩阵。

  茂名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荔枝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约占全国1/4,有妃子笑、桂味、白糖罂等40多个优质品种,年产量近60万吨,年产值超70亿元。

  茂名还是广东最大的龙眼产区,2021年茂名市龙眼种植面积76.14万亩,产量41.48万吨,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龙眼产业的人员超过100万人。

  化橘红为化州市独有资源,是广东首批立法保护的岭南中药材,目前化州全市种植面积11.3万亩,全产业链总产值49亿元,带动从事化橘红产业人员35万人。

  沉香是电白区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全国最大,种植历史悠久,电白素有“中国沉香之乡”美誉,目前全区共有沉香林面积10万亩,年产值突破30亿元。

  三华李是信宜市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目前,信宜三华李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其中钱排镇三华李面积超10万亩,被誉为“中国三华李第一镇”。

  茂名还是中国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有“中国罗非鱼之都”之称。全市罗非鱼养殖面积约26万亩,产量23.13万吨,约占全省罗非鱼总产量1/3,综合总产值69.7亿元。

  打造高凉菜系品牌是茂名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随着高凉菜培训基地、博物馆的建成投用,高凉菜名菜、名店的评选牵引,高凉菜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文化旅游消费,助力“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

  如今,从发展荔枝特色产业到“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全链条做优,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2023年,茂名荔枝鲜果销售收入90亿元,增长10%,荔枝加工产业持续延链拓链。“荔枝之乡”声名远播,带动“五棵树一条鱼”总产值约527亿元。

  茂名市市长王雄飞:

  以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创新

  “2023年是茂名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茂名视察,对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出殷切期望。”近日,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雄飞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茂名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起省委赋予“在市域发展、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的重大使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茂名实践。

   南方日报:着眼制造业当家,茂名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王雄飞:茂名聚焦制造业当家,着力在招大引强中加速动能转换,重点围绕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补链延链强链。2023年,投资超300亿元的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正式开工,东华能源烷烃利用项目一期、欣捷安汽车电子一期等链主企业项目投产,一批代表新技术新模式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茂名主平台成为全省5个重点支持的主平台之一。

   2024年,茂名朝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的目标奋进,新兴产业是茂名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茂名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用好对口帮扶资源,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力做好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延链补链、产业转移承接、产业升级改造四篇文章,重点依托茂名石化、零碳产业园、欣旺达电白基地、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华南钛谷五大链主企业和项目,扎实推进“五链共建”,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让制造业当家名副其实。

   南方日报:实施“百千万工程”,茂名如何加力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王雄飞:2023年,茂名坚持做强产业支撑、做好城镇配套、做优城乡环境、做实改革创新、做足力量协同,推进“百千万工程”开局良好。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次现场会在茂名召开,茂名2县7镇59村被列为“全省典型”,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6%,“美丽宜居村”超过70%。

   与此同时,我们抢抓2025年广湛高铁建成通车、2026年省运会在茂名举办的“两大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茂名新城建设,用心用情办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托育等一批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逐步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2023年,茂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今年是推动“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的关键一年,我们将着力在“产业兴、科教兴、民生兴”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持续推进城市扩容提质,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提升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水平,让广大父老乡亲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增收入、得实惠,不辜负“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殷殷嘱托。